"军令如山",上边一道下令下来,底下的士兵便悉数需要严守其令。但下令这个工具,最高级此外统帅可以颁布,品级很低的执戟长也可以下达。其间的差距,只不外是下令的影响力差别。
不外像是执戟长这样的低级职务,我们许多人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过,所以对于他们下达的下令,大略也不会感兴趣。可若是像总督、巡抚、将军、都统、提督、总兵这样频频泛起在史料之中的高级将领,我们就不禁好奇,这些人到底谁的下令更有影响力。总督,明清时的地方军政要员。
在明代,总督是因事而设的暂时职务。我们较为熟悉的明代名臣于谦和武将王骥,都曾在出任六部尚书时短暂兼任总督一职。
而这个职务的常态化,是在明代成化五年(1469)。这年朝廷再在两广设立总督,由此将这个职务牢固下来。但此时的总督依旧是朝廷特派,不是正式的父母官员。到了清代,"总督"这一官职才正式成为地方一把手,是从一品"掌厘治军民,综制文武,察举仕宦,修饬封疆"的命官。
巡抚,历史比总督越发悠久的要职。南北朝时期,"巡抚"一名已经泛起,不外不是指官职,而是指治理地方军政的权力。
至唐代,这一权力生长为职务,即"巡抚使"。台甫鼎鼎的狄仁杰,就曾任过此职。
进入明代后,"巡抚使"生长成了"巡抚",但其暂时派遣的特质还是没有改变。且这时的巡抚,主要卖力的是诸如督理税粮,总理河流,抚治流民等政务。厥后这个职务才逐步偏重军事,成为事实上的地方军政要员。
清代的巡抚,即是从二品高位。将军,这是一个比巡抚更古老的称谓,也是一个外延宽阔的泛称。单就"将军"二字而言,它是对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。
而再细化到各个朝代,以唐代为例,从位列从一品的骠骑上将军,到位列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,这些官职都带着"将军"二字。可见,"将军"并不是一个唯一且确定的职务,其职权不能一概而论。但为了与总督、巡抚等职务做一个简朴的对比,我们仍旧以清代为例,把"将军"界说为"广州将军"。
康熙十九年(1680),清廷在广州一带增设广州将军一职。这个职务位列从一品,对辖区内的常备官军,也就是绿营,皆有统领权。而因为此职是清廷控制岭南一带的重要武官职位,关乎国家的稳定,因而历代"广州将军"都是身世八旗的高官,甚至是清廷宗室。
光绪天子的宠妃珍妃,其伯父就曾是广州将军。故而珍妃在幼年时才会生长在广州,接受到了越发开放的思想。都统,也是一个颇有历史的武官职位。
东晋时期,朝廷始设此职。前秦时,苻坚还任命了少年都统,专门统帅青年军队。同时,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有都统之名,譬如河西鲜卑多数统。而在清代,都统(即固山额真)是八旗的最高军政主座,位列从一品。
比其略低一等的副手"副都统"则位列正二品。在有驻军的辖区,都统军政皆管。
而在没有驻防的地方,都统基本只有纯粹的行政实权。提督,全称"提督军务总兵官"。这个官职在宋代已有,但在明清的"存在感"更高。
在明代,提督时常是巡抚们的一个头衔,并非实际职务。直到清代,提督才成为各个省份绿营的最高武职主管,位列从一品。且清代另有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之分。在一般情况下,全国共有16位陆路提督,其中有11人是专职。
而水师提督则有3位,划分是广东水师提督、福建水师提督和长江水师提督。厥后因为建设新式水师,朝廷还增设了南洋水师提督。总兵,明清时的重要武官官职。
在明代刚泛起"总兵"时,这只是个常由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的无品级之职。有关这个职务的职权也时有变更,并不牢固。进入清代后,总兵也基本承袭明制。直到乾隆十八年(1735),总兵才成为正式的,位列正二品的武官职位。
一般情况下,全国共有总兵83人,且也有陆路与水路之分。所以从职务来看,总督是一省或多省的军政总管,而巡抚在总督之下,是各省的军政总管。
至于都统,则是相对独立的八旗军政总管。将军,以广州将军为例,是两广的绿营总管。而提督是各省绿营的武职总管。总兵则是比提督低一等的武职主管。
从品级来看,除了总兵是正二品,其余官职都是从一品。所以总体而言,总督是这六大官职之中权力最大的,总兵则是权力最小的。不外于广州将军而言,他的实际职位却是要在两广总督之上的。
本文来源:开云体育app-www.shanghaiqinxun.com